前 言
安全評價是安全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
,其目的是實現(xiàn)系統(tǒng)安全
。安全評價不僅成為現(xiàn)代安全生產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而且在安全管理的現(xiàn)代化、科學化中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發(fā)改委、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關于加強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工作的通知》和《煤礦企業(yè)安全生產許可證實施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對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工程進行安全驗收評價。
本次安全驗收評價,是根據(jù)國家有關煤礦安全法律、法規(guī)、煤炭行業(yè)標準及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頒布的《安全評價通則》、《安全驗收評價導則》、《煤礦安全評價導則》的要求,根據(jù)項目的初步設計說明書和安全設施設計,應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建設項目中存在的主要危險、有害因素及其危險程度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與建議,對建設項目依據(jù)《煤礦安全規(guī)程》、初步設計說明書及安全設施設計對煤礦各生產系統(tǒng)、輔助系統(tǒng)及工業(yè)廣場布置等內容進行符合性評價,得出評價結論,為將來的安全生產管理提供安全技術支撐。同時,安全驗收評價報告也是國家煤礦監(jiān)察、管理部門對該項目的驗收和實施監(jiān)督管理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qū)煤礦整頓關閉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內煤整辦字[2012]15號《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的意見》”對其批復: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保留特拉布拉煤礦,關閉武家梁井工煤礦,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原則同意兩個煤礦整合,但整合時將周邊不宜單獨設置礦權的空白區(qū)納入整合范圍,有利于整體開發(fā)。
我公司受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的委托,組成安全評價小組于2016年12月29日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發(fā)改委、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關于加強項目安全設施“三同時”工作的通知》和《煤礦企業(yè)安全生產許可證實施辦法》等有關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對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工程進行安全驗收評價。
本次安全驗收評價,是根據(jù)國家有關煤礦安全法律、法規(guī)、煤炭行業(yè)標準及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頒布的《安全評價通則》、《安全驗收評價導則》、《煤礦安全評價導則》的要求,根據(jù)項目的初步設計說明書和安全設施設計,應用多種評價方法,對建設項目中存在的主要危險、有害因素及其危險程度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對策、措施與建議,對建設項目依據(jù)《煤礦安全規(guī)程》、初步設計說明書及安全設施設計對煤礦各生產系統(tǒng)、輔助系統(tǒng)及工業(yè)廣場布置等內容進行符合性評價,得出評價結論,為將來的安全生產管理提供安全技術支撐。同時,安全驗收評價報告也是國家煤礦監(jiān)察、管理部門對該項目的驗收和實施監(jiān)督管理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內蒙古自治區(qū)煤礦整頓關閉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內煤整辦字[2012]15號《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的意見》”對其批復: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保留特拉布拉煤礦,關閉武家梁井工煤礦,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原則同意兩個煤礦整合,但整合時將周邊不宜單獨設置礦權的空白區(qū)納入整合范圍,有利于整體開發(fā)。
我公司受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的委托,組成安全評價小組于2016年12月29日
、2017年2月28日、2017年6月17日三次深入煤礦進行收集資料
、工況調查
、程序性檢查,制定安全驗收評價計劃
,編制安全驗收評價檢查表等必要的準備工作,在此基礎上編制完成了項目安全驗收評價大綱。對企業(yè)整改情況進行逐項落實后,最終完成驗收評價報告的編制。
煤礦企業(yè)需要安全評價,安全評價機構也需要深入到煤礦企業(yè)為安全生產服務。在此,對我們在安全評價過程中給予大力支持和配合的各級政府安全監(jiān)督管理部門、煤礦企業(yè)表示真誠的謝意!
第一章 概 述
1.1安全驗收評價對象、范圍及評價目的
本次評價的對象是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項目。本安全驗收評價范圍為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項目的生產系統(tǒng)、輔助系統(tǒng)、技術裝備、安全設施、安全管理、機構及人員資質等。其主要內容為:
(1)評價煤礦生產相關資質(資格)、證件、數(shù)據(jù)資質的系統(tǒng)性、充分性及合法性,評價是否滿足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的要求;
(2)評價生產系統(tǒng)和輔助系統(tǒng),明確是否形成了煤礦安全生產系統(tǒng),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及建議;
(3)評價安全設施與有關規(guī)程、規(guī)定、標準的符合性及其確保安全生產的可行性、可靠性。通過對其實際運行情況及管理狀況的調查分析
煤礦企業(yè)需要安全評價,安全評價機構也需要深入到煤礦企業(yè)為安全生產服務。在此,對我們在安全評價過程中給予大力支持和配合的各級政府安全監(jiān)督管理部門、煤礦企業(yè)表示真誠的謝意!
第一章 概 述
1.1安全驗收評價對象、范圍及評價目的
本次評價的對象是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項目。本安全驗收評價范圍為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項目的生產系統(tǒng)、輔助系統(tǒng)、技術裝備、安全設施、安全管理、機構及人員資質等。其主要內容為:
(1)評價煤礦生產相關資質(資格)、證件、數(shù)據(jù)資質的系統(tǒng)性、充分性及合法性,評價是否滿足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的要求;
(2)評價生產系統(tǒng)和輔助系統(tǒng),明確是否形成了煤礦安全生產系統(tǒng),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及建議;
(3)評價安全設施與有關規(guī)程、規(guī)定、標準的符合性及其確保安全生產的可行性、可靠性。通過對其實際運行情況及管理狀況的調查分析
,查找該煤礦投產后危險
、有害因素,并確定其危險度
;
(4)評價安全管理模式
(4)評價安全管理模式
、制度的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明確安全生產責任制
、安全管理機構及安全管理人員
、安全生產制度等安全管理相關內容是否滿足安全生產法律法規(guī)和技術標準的要求及其落實執(zhí)行情況;
(5)評價安全生產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的系統(tǒng)性
(5)評價安全生產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的系統(tǒng)性
、充分性及可靠性
。
安全驗收評價是一種符合性評價,重點評價項目安全設施與《安全設施設計》的符合性
安全驗收評價是一種符合性評價,重點評價項目安全設施與《安全設施設計》的符合性
、礦山現(xiàn)狀與安全生產條件要求的符合性
。
安全驗收評價的目的是在建設項目竣工、試生產運行正常后
安全驗收評價的目的是在建設項目竣工、試生產運行正常后
,通過對建設項目的安全設施
、設備、裝置實際運行狀況及管理狀況的安全評價
,查找該項目投產后存在的危險
、有害因素,確定其危險度
,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對策措施和建議的一種評價
。其目的是貫徹“安全第一
,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
,為建設項目安全驗收提供依據(jù)
,對未達到安全目標的系統(tǒng)或單元提出安全補償及補救措施,以利于提高建設項目本質安全程度,滿足安全生產要求。
1.2安全驗收評價依據(jù)
1.2.1基本依據(jù)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14年12月1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15年7月1日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5月1 日
(4)《煤礦安全監(jiān)察條例》2000年12月1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病防治法》(2016年7月2日修訂)
(6)《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09年5月1日)
(7)《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2011年7月1日)
(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2015年1月1日)
(9)《煤礦安全規(guī)程》(2016版)
(10)《安全評價通則》( AQ8001-2007)
(11)《煤礦安全評價導則》2003年11月19日
(12)《煤礦建設項目安全驗收評價實施細則》(AQ1096-2014)
(13)《職業(yè)病危害監(jiān)察導則》(AQ/T4234-2014)
(14)《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規(guī)范》(AQ1055-2008)
(15)《煤礦井下作業(yè)人員管理系統(tǒng)通用技術條件》(AQ6210-2007)
(1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1986)
(17)《煤礦防治水規(guī)定》(國家安全監(jiān)管總局第28號令)
(18)《煤礦企業(yè)安全生產許可證實施辦法》(安監(jiān)總局 第86號令)
(19)《煤礦安全生產基本條件規(guī)定》(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令第 5號令)
(20)《特種作業(yè)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guī)定》(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令第30號)
(21)《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緊急通知》安監(jiān)總煤調〔2008〕13號
(22)《企業(yè)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財政部、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2012〕16號)
(23)安監(jiān)總煤調〔2009〕142號《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職業(yè)健康工作的通知》
(24)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修改增加《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與竣工驗收報告書》部分內容的通知(煤安監(jiān)監(jiān)察〔2012〕32號)
(25)《特種作業(yè)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guī)定》(國家安全監(jiān)管總局第30號令)
(26)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開展煤礦礦用安全產品檢測檢驗工作的通知》(內煤安辦字〔2006〕30號)
(27)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加強煤礦企業(yè)主要礦用設備檢測檢驗工作的通知》(內煤安辦字〔2007〕25號)
(28)《關于加強煤礦企業(yè)安全生產條件評價工作的通知》(內煤安辦字[2008] 39號)
(29)《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評價工作的通知》(內煤安字[2012] 52號)
(30)《關于加強煤礦應急救援工作的通知》(內煤安救援字〔2009〕1號)
(31)其他相關法律法規(guī)
1.2.3建設單位提供的資料
(1)2014年10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以“內國土資采劃字[2014] 123號”文批準的礦田境界;
(2)《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勝煤田準格爾召—新廟詳查區(qū)特拉布拉煤礦煤炭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內國土資儲備字[2013]40號);
(3)2013年11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qū)煤炭工業(yè)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方案的批復》(內煤局字[2013]429號);
(4)《關于鄂爾多斯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的意見》(內煤整辦字[2012]15號)
1.2安全驗收評價依據(jù)
1.2.1基本依據(jù)
(1)《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2014年12月1日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2015年7月1日
(3)《中華人民共和國礦山安全法》1993年5月1 日
(4)《煤礦安全監(jiān)察條例》2000年12月1日
(5)《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yè)病防治法》(2016年7月2日修訂)
(6)《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2009年5月1日)
(7)《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2011年7月1日)
(8)《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2015年1月1日)
(9)《煤礦安全規(guī)程》(2016版)
(10)《安全評價通則》( AQ8001-2007)
(11)《煤礦安全評價導則》2003年11月19日
(12)《煤礦建設項目安全驗收評價實施細則》(AQ1096-2014)
(13)《職業(yè)病危害監(jiān)察導則》(AQ/T4234-2014)
(14)《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和竣工驗收規(guī)范》(AQ1055-2008)
(15)《煤礦井下作業(yè)人員管理系統(tǒng)通用技術條件》(AQ6210-2007)
(16)《企業(yè)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1986)
(17)《煤礦防治水規(guī)定》(國家安全監(jiān)管總局第28號令)
(18)《煤礦企業(yè)安全生產許可證實施辦法》(安監(jiān)總局 第86號令)
(19)《煤礦安全生產基本條件規(guī)定》(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局、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令第 5號令)
(20)《特種作業(yè)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guī)定》(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令第30號)
(21)《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生產工作的緊急通知》安監(jiān)總煤調〔2008〕13號
(22)《企業(yè)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和使用管理辦法》(財政部、國家安全生產監(jiān)督管理總局〔2012〕16號)
(23)安監(jiān)總煤調〔2009〕142號《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職業(yè)健康工作的通知》
(24)國家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修改增加《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審查與竣工驗收報告書》部分內容的通知(煤安監(jiān)監(jiān)察〔2012〕32號)
(25)《特種作業(yè)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規(guī)定》(國家安全監(jiān)管總局第30號令)
(26)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開展煤礦礦用安全產品檢測檢驗工作的通知》(內煤安辦字〔2006〕30號)
(27)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加強煤礦企業(yè)主要礦用設備檢測檢驗工作的通知》(內煤安辦字〔2007〕25號)
(28)《關于加強煤礦企業(yè)安全生產條件評價工作的通知》(內煤安辦字[2008] 39號)
(29)《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安全評價工作的通知》(內煤安字[2012] 52號)
(30)《關于加強煤礦應急救援工作的通知》(內煤安救援字〔2009〕1號)
(31)其他相關法律法規(guī)
1.2.3建設單位提供的資料
(1)2014年10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以“內國土資采劃字[2014] 123號”文批準的礦田境界;
(2)《內蒙古自治區(qū)東勝煤田準格爾召—新廟詳查區(qū)特拉布拉煤礦煤炭資源儲量核實報告》礦產資源儲量評審備案證明(內國土資儲備字[2013]40號);
(3)2013年11月5日,內蒙古自治區(qū)煤炭工業(yè)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方案的批復》(內煤局字[2013]429號);
(4)《關于鄂爾多斯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的意見》(內煤整辦字[2012]15號)
;
(5)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于2015年6月編制完成的《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初步設計》
(5)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于2015年6月編制完成的《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初步設計》
;
(6)《鄂爾多斯市煤炭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初步設計的批復》鄂煤局發(fā)【2015】123號;
(7)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于2015年7月編制完成的《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
(6)《鄂爾多斯市煤炭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初步設計的批復》鄂煤局發(fā)【2015】123號;
(7)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于2015年7月編制完成的《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
;
(8)《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露天)安全設施設計的批復》內煤安字【2015】50號
(8)《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露天)安全設施設計的批復》內煤安字【2015】50號
;
(9)《設計變更單》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5月。
1.3 建設項目工程概況
1.3.1礦山概況
1.3.1.1礦田境界
內蒙古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于2016年1月28日頒發(fā)了采礦許可證(證號:C1500002009031120008363)
(9)《設計變更單》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2017年5月。
1.3 建設項目工程概況
1.3.1礦山概況
1.3.1.1礦田境界
內蒙古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于2016年1月28日頒發(fā)了采礦許可證(證號:C1500002009031120008363)
。礦區(qū)面積:10.7316km2
;開采標高:1300m至1150m,共有16個拐點圈定
,具體見表1.3.1
。



1.3.1.2位置及交通
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境內
,行政區(qū)劃隸屬于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zhèn)
。具體位置在特拉布拉溝村,蘇家渠村一帶
,其地理坐標為:
東經:110°12′45″~110°16′51″
北緯:39°29′03″~39°31′07″
礦區(qū)位于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zhèn)以北
東經:110°12′45″~110°16′51″
北緯:39°29′03″~39°31′07″
礦區(qū)位于伊金霍洛旗納林陶亥鎮(zhèn)以北
,距納林陶亥鎮(zhèn)約9km,包府公路從礦區(qū)中部通過
。沿包府公路向南距陜西省大柳塔鎮(zhèn)約28km
,向北距鄂爾多斯市東勝區(qū)約50km。東西向有109國道
,南北向有210 國道
、包府公路、包神鐵路通過
,交通干線
、支線四通八達
,故礦區(qū)交通便利,詳見交通位置圖1-3-1
。
1.3.1.3自然地理
1.3.1.3自然地理
、氣候條件
(1)地形、地貌
礦區(qū)地形總體為西北高東南低
(1)地形、地貌
礦區(qū)地形總體為西北高東南低
,最高點位于礦區(qū)西部
,海拔標高1361.72m,最低點位于礦區(qū)東南部
,海拔標高1266.00m
,最大高差95.72m,
一般標高在1270m-1340m
一般標高在1270m-1340m
,礦區(qū)內地表被大面積風積砂覆蓋
,多呈新月形砂
丘或波狀砂丘,植被稀疏
丘或波狀砂丘,植被稀疏
,屬半荒漠地區(qū)
。
(2)水文及氣象
礦區(qū)內無常年地表水系,在礦區(qū)東南部有特拉布拉溝
(2)水文及氣象
礦區(qū)內無常年地表水系,在礦區(qū)東南部有特拉布拉溝
,是束會川的支溝
,為季節(jié)性溝谷,旱季干涸無水
,雨季暴雨過后可形成流量較大
、歷時短暫的洪流,向東流入束會川
,再經勃牛川匯入窟野河
,最終注入黃河。
礦區(qū)屬半沙漠
礦區(qū)屬半沙漠
、半干旱高原大陸性氣候
,陽光輻射強烈,日照豐富
。冬季寒冷漫長
,夏季炎熱短暫,春季少雨多風
,秋季多雨涼爽
。據(jù)伊金霍洛旗氣象站最近十年資料統(tǒng)計,年平均氣溫6.2℃
,最高氣溫36.6℃
,最低氣溫-29.6℃,年平均降水量350mm
,且多集中在7
、8
、9三個月內,年平均蒸發(fā)量2492.1mm
,最大凍土深度2.04m
。冬春季節(jié)多刮西北風,夏秋季節(jié)多刮東南風,平均風速3.2m/s,最大風力8級,最大風速達24m/s。
(3)地震烈度
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鄂爾多斯市附近地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g,對照地震烈度Ⅵ度
(3)地震烈度
據(jù)《中國地震動參數(shù)區(qū)劃圖》(GB18306-2015),鄂爾多斯市附近地區(qū)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05 g,對照地震烈度Ⅵ度
,為弱震區(qū)的預測范圍
,歷史上亦無破壞性地震記載
。
1.3.2煤礦建設歷史
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
1.3.2煤礦建設歷史
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
、武家梁煤礦位于東勝煤田準格爾召—新廟詳查勘探區(qū)內,特拉布拉煤礦采礦許可證號:C1500002009031120008363
,煤炭生產許可證證號:201527280130
,井田面積2.4993km2,設計生產能力0.60Mt/a
,為合法生產的露天煤礦
。2012年,特拉布拉煤礦進行了生產能力核定
,核定能力為1.80Mt/a
。武家梁煤礦采礦許可證證號:C1500002011011120103575,煤炭生產許可證證號:X051008018
,井田面積6.6209km2
,設計生產能力0.60Mt/a,為合法生產的井工礦
。武家梁煤礦地下開采部分已于2004年停產
。
內蒙古自治區(qū)煤礦整頓關閉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內煤整辦字[2012]15號《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的意見》”對其批復: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保留特拉布拉煤礦
內蒙古自治區(qū)煤礦整頓關閉領導小組辦公室以“內煤整辦字[2012]15號《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的意見》”對其批復:特拉布拉煤礦與武家梁煤礦進行資源整合,保留特拉布拉煤礦
,關閉武家梁井工煤礦
,采用露天開采方式,原則同意兩個煤礦整合
,但整合時將周邊不宜單獨設置礦權的空白區(qū)納入整合范圍
,有利于整體開發(fā)。兩井田西南不宜單獨設置礦權的空白區(qū)面積1.604km2
,整合后的井田面積為10.7316km2
。
2013年11月5日
2013年11月5日
,內蒙古自治區(qū)煤炭工業(yè)局以“內煤局字[2013]429號”文頒發(fā)了《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方案的批復》。
2014年10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以“內國土資采劃字[2014] 123號”文批準的礦田范圍由16個拐點圈定,礦田面積約10.7316km2,開采標高1300m至1150m。
2015年6月由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完成了《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初步設計》,同月鄂爾多斯市煤炭局以《鄂爾多斯市煤炭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初步設計的批復》鄂煤局發(fā)【2015】123號文件對初步設計進行了批復。
2015年7月由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完成了《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同年9月,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以《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露天)安全設施設計的批復》內煤安字【2015】50號文件進行了批復。
目前原武家粱煤礦地下開采部分已于2004年停產,原特拉布拉煤礦處于正常露天開采,已剝離至1250水平,主要開采Ⅲ-2、Ⅳ-2煤層,開采工藝為單斗—汽車,采區(qū)內已經實現(xiàn)內排。
特拉布拉煤礦資源/儲量豐富可靠,能夠滿足露天礦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要求,而且露天礦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已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露天礦整合的外部條件已具備。
1.3.3采空區(qū)
原武家梁煤礦己停產多年,地下開采Ⅱ-3和Ⅳ-2煤層,存在大面積采空區(qū)。原特拉布拉煤礦為井工開采方式,2005年初該礦改為露天開采
2014年10月15日,內蒙古自治區(qū)國土資源廳以“內國土資采劃字[2014] 123號”文批準的礦田范圍由16個拐點圈定,礦田面積約10.7316km2,開采標高1300m至1150m。
2015年6月由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完成了《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初步設計》,同月鄂爾多斯市煤炭局以《鄂爾多斯市煤炭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整合改造初步設計的批復》鄂煤局發(fā)【2015】123號文件對初步設計進行了批復。
2015年7月由內蒙古煤礦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編制完成了《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建設項目安全設施設計》,同年9月,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以《內蒙古煤礦安全監(jiān)察局關于鄂爾多斯市烏蘭煤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特拉布拉煤礦(露天)安全設施設計的批復》內煤安字【2015】50號文件進行了批復。
目前原武家粱煤礦地下開采部分已于2004年停產,原特拉布拉煤礦處于正常露天開采,已剝離至1250水平,主要開采Ⅲ-2、Ⅳ-2煤層,開采工藝為單斗—汽車,采區(qū)內已經實現(xiàn)內排。
特拉布拉煤礦資源/儲量豐富可靠,能夠滿足露天礦大規(guī)模開發(fā)的要求,而且露天礦水、電、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已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露天礦整合的外部條件已具備。
1.3.3采空區(qū)
原武家梁煤礦己停產多年,地下開采Ⅱ-3和Ⅳ-2煤層,存在大面積采空區(qū)。原特拉布拉煤礦為井工開采方式,2005年初該礦改為露天開采
,已開采了Ⅲ-2和Ⅳ-2煤層
,兩個煤層基本同時進行生產,沒有老窯采空區(qū)
。
原特拉布拉井工煤礦位于特拉布拉煤礦首采區(qū)東南部
原特拉布拉井工煤礦位于特拉布拉煤礦首采區(qū)東南部
,生產時間較短,已于2006年前關閉
,無詳細的地質及采區(qū)開采資料
。據(jù)了解,原井工煤礦有主井和副井兩個井筒,均為斜井,井筒長度約90m到150m。開采方式為房柱式,目前該礦的1265、1275、1282及4-2煤臺階已到達原特拉布拉井工煤礦采空區(qū)上方,采空區(qū)面積約40萬平方米,煤層頂板高程在1255水平。
本礦不存在火區(qū)。
1.3.4周邊煤礦
礦田東、東北與鄂爾多斯市鴻森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賈家渠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0.60Mt/a)相鄰;北與鄂爾多斯市閆家渠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0.90Mt/a)相鄰;南與伊旗納林陶亥文玉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3.00Mt/a)和滿來梁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1.80Mt/a)相鄰;西與賽蒙特爾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3.00Mt/a)和伊金霍洛旗呼氏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淖爾壕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1.20Mt/a)相鄰。
1.4 煤礦自然安全條件
1.4.1工程地質條件
礦區(qū)各主要可采煤層頂?shù)装鍘r性以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泥質填隙細砂巖為主,據(jù)詳查勘探各可采煤層頂?shù)装鍘r石物理力學試驗樣測試成果,泥巖、砂質泥巖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小于29MPa,屬軟弱巖石,粉砂巖抗壓強度39~59MPa,屬半堅硬巖石,泥質填隙砂巖抗壓強度小于29MPa,屬軟弱巖石,鈣質填隙砂巖抗壓強度49MPa左右,屬半堅硬巖石。
由以上測試成果可知,礦區(qū)內煤層頂、底板巖石以層狀碎屑沉積巖類為主
本礦不存在火區(qū)。
1.3.4周邊煤礦
礦田東、東北與鄂爾多斯市鴻森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賈家渠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0.60Mt/a)相鄰;北與鄂爾多斯市閆家渠煤炭有限責任公司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0.90Mt/a)相鄰;南與伊旗納林陶亥文玉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3.00Mt/a)和滿來梁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1.80Mt/a)相鄰;西與賽蒙特爾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3.00Mt/a)和伊金霍洛旗呼氏煤炭有限責任公司淖爾壕煤礦(井工開采,生產規(guī)模1.20Mt/a)相鄰。
1.4 煤礦自然安全條件
1.4.1工程地質條件
礦區(qū)各主要可采煤層頂?shù)装鍘r性以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泥質填隙細砂巖為主,據(jù)詳查勘探各可采煤層頂?shù)装鍘r石物理力學試驗樣測試成果,泥巖、砂質泥巖單軸極限抗壓強度小于29MPa,屬軟弱巖石,粉砂巖抗壓強度39~59MPa,屬半堅硬巖石,泥質填隙砂巖抗壓強度小于29MPa,屬軟弱巖石,鈣質填隙砂巖抗壓強度49MPa左右,屬半堅硬巖石。
由以上測試成果可知,礦區(qū)內煤層頂、底板巖石以層狀碎屑沉積巖類為主
,巖石單軸極限抗壓強度29~59Mpa
,為軟弱~半堅硬巖石。地層巖性較單一
,地質構造簡單
,巖體以厚層狀結構為主
。
根據(jù)本礦及周邊煤礦己揭露的情況看,泥巖類遇水后巖石強度會大幅下降
根據(jù)本礦及周邊煤礦己揭露的情況看,泥巖類遇水后巖石強度會大幅下降
,且局部地段有軟弱夾層
,圍巖穩(wěn)固性中等。因此可能會發(fā)生局部礦山工程地質問題
。
根據(jù)上述工程地質現(xiàn)象,故將礦區(qū)工程地質類型確定為三類中等型,即為層狀巖類、以軟弱巖石為主、工程地質條件中等的礦床。
1.4.2水文地質條件
礦區(qū)地處干旱的半沙漠地帶,無常年地表逕流,雨季時礦區(qū)中部的特拉布拉溝可形成短暫的洪流,向東流入束會川,經勃牛川匯入陜西省窟野河,最終注入黃河。
礦區(qū)內大面積被風積砂覆蓋,僅在東部有延安組(J1—2y)基巖出露于地表。據(jù)原詳查報告資料,礦區(qū)含水巖組依據(jù)其賦存條件及水力性質不同,劃分為兩類: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巖組和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潛水~承壓水含水巖組,現(xiàn)分述如下:
1)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巖組
該含水巖組巖性以風積砂、沖洪積砂、砂礫石層為主,厚度0~13.19m,據(jù)原詳查報告資料,水位埋深1.5~2.0m,泉水流量1~13L/s
根據(jù)上述工程地質現(xiàn)象,故將礦區(qū)工程地質類型確定為三類中等型,即為層狀巖類、以軟弱巖石為主、工程地質條件中等的礦床。
1.4.2水文地質條件
礦區(qū)地處干旱的半沙漠地帶,無常年地表逕流,雨季時礦區(qū)中部的特拉布拉溝可形成短暫的洪流,向東流入束會川,經勃牛川匯入陜西省窟野河,最終注入黃河。
礦區(qū)內大面積被風積砂覆蓋,僅在東部有延安組(J1—2y)基巖出露于地表。據(jù)原詳查報告資料,礦區(qū)含水巖組依據(jù)其賦存條件及水力性質不同,劃分為兩類: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巖組和碎屑巖類孔隙、裂隙潛水~承壓水含水巖組,現(xiàn)分述如下:
1)松散巖類孔隙潛水含水巖組
該含水巖組巖性以風積砂、沖洪積砂、砂礫石層為主,厚度0~13.19m,據(jù)原詳查報告資料,水位埋深1.5~2.0m,泉水流量1~13L/s
,滲透系數(shù)3.433m/d
,為低礦化度的CHO3~Ca型水,該含水巖組含孔隙潛水
,主要接受貧乏的大氣降水補給
,富水性弱。
2)碎屑巖類孔隙
2)碎屑巖類孔隙
、裂隙潛水~承壓水含水巖組
(1)侏羅系中下統(tǒng)延安組含水巖組
礦區(qū)內為以延安組地層為主的碎屑巖類沉積巖層
(1)侏羅系中下統(tǒng)延安組含水巖組
礦區(qū)內為以延安組地層為主的碎屑巖類沉積巖層
,厚度12.34~203.82m,平均102.22m,含水層
、隔水層
、煤層交替重復出現(xiàn),含水層為膠結較疏松的各粒級砂巖
,隔水層為泥巖
、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及煤層
。據(jù)原詳查報告在勘查區(qū)內所施工的ZK717水文鉆孔抽水試驗資料
,單位涌水量q=0.0003~0.002L/s· m,滲透系數(shù)K=0.00291~0.01805m/d
,水位標高1246.99m
,水化學類型為CHO3·Cl~Na型水,礦化度0.29~0.86g/L
,該含水巖組含孔隙
、裂隙潛水~承壓水,富水性弱
,為煤層直接充水含水層
。
(2)三疊系延長組含水巖組
該含水巖組位于區(qū)域內的Ⅵ-2煤層以下,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灰綠色粗
(2)三疊系延長組含水巖組
該含水巖組位于區(qū)域內的Ⅵ-2煤層以下,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灰綠色粗
、中粒砂巖
,據(jù)原報告的ZK4109水文鉆孔抽水試驗資料(位于礦區(qū)西部距礦區(qū)邊界約14km):單位涌水量q=0.0007 L/s· m,滲透系數(shù)K=0.238m/d
,水位標高1258.30m
。該含水巖組含孔隙、裂隙~承壓水,富水性弱。為煤層間接充水含水層
。
(3)燒變巖裂隙
(3)燒變巖裂隙
、孔隙潛水含水層
燒變巖裂隙、孔隙含水層
燒變巖裂隙、孔隙含水層
,實際應屬于煤系地層裂隙
、孔隙潛水層,但由于其特殊性
,形成一個獨立的水文地質單元
,對礦井充水有重要影響,現(xiàn)將其敘述如下:
煤層靠近地表部分發(fā)生自燃后
煤層靠近地表部分發(fā)生自燃后
,煤中的有機物燃燒逸散
,留下燃燒灰渣形成很大空間,煤層頂?shù)装鍘r石由于烘烤
、冷凝作用
,節(jié)理
、裂隙相當發(fā)育,成為地下水運動和儲存的良好場所
。且燒變巖體和煤層直接接觸
,構成直接充水含水層,據(jù)原詳查報告的ZK417號水文鉆孔(位于礦區(qū)南部距礦區(qū)邊界約2.3km)對Ⅲ—2煤層燒變巖抽水試驗資料:單位涌水量q=2.553L/s·m
,滲透系數(shù)K=10.272m/d
,影響半經為233.31m,水位標高為1280.19m
,水化學類型為CHO3~Ca型水
。該含水層補給來源廣泛,有大氣降水直接滲入補給
,有第四系孔隙潛水的補給
,還有煤系地層地下水的補給,燒變巖體裂隙空間十分發(fā)育,是良好的貯水空間
,燒變巖裂隙水對鄰近的煤礦巷道具有充水作用
,因此開采下部煤層時應密切注意礦井涌水量變化,必要時進行探放水
,以防止突水事故發(fā)生
。
本礦區(qū)東部Ⅲ-2煤層隱伏露頭處有局部燒變巖發(fā)育,目前積水情況
本礦區(qū)東部Ⅲ-2煤層隱伏露頭處有局部燒變巖發(fā)育,目前積水情況
、以及與正常煤層的界線均無準確的結論
,應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措施進一步探明,特別指出的是:該處積水威脅解除后才能進行附近區(qū)段的采掘生產
。
3)地下水的補給
3)地下水的補給
、逕流、排泄
該區(qū)地下水補給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的直接滲入補給
該區(qū)地下水補給主要來源于大氣降水的直接滲入補給
,和地下水的側向補給
,但大氣降水較貧乏,年降水量僅為350mm
,所以使區(qū)內的地下水補給受到大的制約
。
地下水排泄:地下水以泉的形式順坡流出區(qū)外、強烈的蒸發(fā)作用和地下水側向逕流是區(qū)內地下水排泄三種主要方式
地下水排泄:地下水以泉的形式順坡流出區(qū)外、強烈的蒸發(fā)作用和地下水側向逕流是區(qū)內地下水排泄三種主要方式
。
4)礦區(qū)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及復雜程度評價
礦區(qū)內直接充水含水層的含水空間以孔隙為主
4)礦區(qū)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及復雜程度評價
礦區(qū)內直接充水含水層的含水空間以孔隙為主
,裂隙次之
,煤層位于地下水位以下
,以大氣降水為主要充水水源,直接充水含水層單位涌水量一般小于0.1L/s·m
,富水性弱。該次儲量核實預測的最大涌水量為48 m3/h
。因此
,將礦區(qū)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為第一~二類第一型,即孔隙~裂隙充水礦床
,水文地質條件簡單型
。
1.4.3煤層
根據(jù)鉆孔揭露及巖煤層對比成果,礦區(qū)內Ⅱ-3
1.4.3煤層
根據(jù)鉆孔揭露及巖煤層對比成果,礦區(qū)內Ⅱ-3
、Ⅲ-1
、Ⅲ-2、Ⅳ-2
、Ⅴ-1
、Ⅴ-2煤層為對比可靠或基本可靠,局部~全部可采的不穩(wěn)定~較穩(wěn)定煤層
,根據(jù)本次所利用的鉆孔統(tǒng)計
,各煤層特征見表1-4-1,現(xiàn)分述如下:
1)Ⅱ-3煤層:礦區(qū)內僅西南部賦存
1)Ⅱ-3煤層:礦區(qū)內僅西南部賦存
,局部可采
,煤層自然厚度0.55~3.38m,平均1.35m,煤層采用厚度0.55~3.38m,平均1.31m,煤層結構簡單,局部含矸1層,夾矸最大厚度0.21m,夾矸巖性為黑色泥巖。頂?shù)装鍘r性均為泥質粉砂巖,與下部Ⅲ-1煤層間距2.60~13.41m,平均7.91m。為局部可采對比基本可靠的不穩(wěn)定煤層。覆蓋層厚度9.84m~68.01m,平均32.60m
。
2)Ⅲ-1煤層:礦區(qū)內僅西南部賦存
2)Ⅲ-1煤層:礦區(qū)內僅西南部賦存
,局部可采,煤層自然厚度0.27~1.33m
,平均0.76m,煤層采用厚度0.27~1.16m
,平均0.72m
,煤層結構簡單,局部含矸0~2層,夾矸最大厚度0.19m
,夾矸巖性為黑色泥巖
。頂板巖性為砂質泥巖,底板巖性以泥質粉砂巖為主
,次為細粒砂巖
。與下部Ⅲ-2煤層間距6.89~19.99m,平均13.11m
。
為局部可采對比基本可靠的不穩(wěn)定煤層
為局部可采對比基本可靠的不穩(wěn)定煤層
。覆蓋層厚度19.21m~88.62m,平均48.84m
。
3)Ⅲ-2煤層:礦區(qū)內東部被剝蝕和自燃破壞
3)Ⅲ-2煤層:礦區(qū)內東部被剝蝕和自燃破壞
,賦存區(qū)內大部可采,煤層自然厚度0.40~2.38m
,平均1.45m
,煤層采用厚度0.40~2.38m,平均1.37m。煤層結構較簡單,含0~2層夾矸,夾矸最大厚度0.56m,夾矸巖性為灰黑色泥巖,頂板巖性為炭質泥巖及砂質泥巖,底板巖性為泥巖及泥質粉砂巖。距下部Ⅳ-2煤間距為13.62~32.28m,平均間距28.17m。為大部可采對比可靠的較穩(wěn)定煤層。覆蓋層厚度4.86m~105.32m,平均45.45m。
4)Ⅳ-2煤層:礦區(qū)內東部被剝蝕和自燃破壞,區(qū)內大部可采,煤層自然厚度1.10~4.13m,平均3.36m,煤層采用厚度1.10~4.13m,平均3.34m。煤層結構簡單,局部含一層夾矸,夾矸最大厚度0.21m,頂板巖性為泥巖及砂質泥巖,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為主,次為泥質粉砂巖。距下部Ⅴ-1煤層25.34~38.22m,平均間距33.27m。為大部可采對比可靠的較穩(wěn)定煤層。覆蓋層厚度26.91m~138.63m,平均70.01m。
5)Ⅴ-1煤層:礦區(qū)基本全區(qū)可采,煤層自然厚度0.77~1.44m,平均0.96m,煤層采用厚度0.77~1.43m,平均0.95m,煤層結構簡單
4)Ⅳ-2煤層:礦區(qū)內東部被剝蝕和自燃破壞,區(qū)內大部可采,煤層自然厚度1.10~4.13m,平均3.36m,煤層采用厚度1.10~4.13m,平均3.34m。煤層結構簡單,局部含一層夾矸,夾矸最大厚度0.21m,頂板巖性為泥巖及砂質泥巖,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為主,次為泥質粉砂巖。距下部Ⅴ-1煤層25.34~38.22m,平均間距33.27m。為大部可采對比可靠的較穩(wěn)定煤層。覆蓋層厚度26.91m~138.63m,平均70.01m。
5)Ⅴ-1煤層:礦區(qū)基本全區(qū)可采,煤層自然厚度0.77~1.44m,平均0.96m,煤層采用厚度0.77~1.43m,平均0.95m,煤層結構簡單
,一般不含夾矸,局部含一層夾矸,夾矸最大厚度0.23m,夾矸巖性為炭質泥巖,頂板巖性為泥質粉砂巖及細粒砂巖,底板巖性為砂質泥巖。距下部Ⅴ-2煤層間距4.35~13.85m,平均10.21m。為全區(qū)可采對比可靠的較穩(wěn)定煤層。覆蓋層厚度65.07m~176.47m,平均110.31m。
6)Ⅴ-2煤層:礦區(qū)內西部厚度小于0.80m,未達最低可采厚度,煤層自然厚度0.26~1.53m,平均0.91m,煤層采用厚度0.26~1.53m,平均0.91m,煤層結構簡單,不含夾矸,頂板巖性為泥質粉砂巖,底板巖性為泥質粉砂巖及炭質泥巖。為大部可采對比可靠的較穩(wěn)定煤層。覆蓋層厚度74.58m~187.77m,平均129.54m。
6)Ⅴ-2煤層:礦區(qū)內西部厚度小于0.80m,未達最低可采厚度,煤層自然厚度0.26~1.53m,平均0.91m,煤層采用厚度0.26~1.53m,平均0.91m,煤層結構簡單,不含夾矸,頂板巖性為泥質粉砂巖,底板巖性為泥質粉砂巖及炭質泥巖。為大部可采對比可靠的較穩(wěn)定煤層。覆蓋層厚度74.58m~187.77m,平均129.54m。

1.4.4 煤質
1)煤的物理性質與煤巖特征
區(qū)內煤呈黑色
,塊狀構造。風化后煤質疏松
、呈土狀
,燃燒時火焰不大,殘灰為灰白色粉沫
。
區(qū)內Ⅱ-3
區(qū)內Ⅱ-3
、Ⅲ-1、Ⅴ-1煤層煤巖組分以暗煤
、半暗煤為主
;Ⅲ-2、Ⅳ-2
、Ⅴ-2煤層煤巖組分以亮煤
、半亮煤為主。
區(qū)內各可采煤層顯微組分中有機質含量均在90~95%之間
區(qū)內各可采煤層顯微組分中有機質含量均在90~95%之間
,其中鏡質組加半鏡質組含量一般在40~60%之間
,絲質組加半絲質組含量一般為30~50%,穩(wěn)定組含量一般小于2%
,無機組分含量一般為5~10%
,并以粘土類礦物為主,多數(shù)含量大于5%,硫化物組與碳酸鹽組含量一般為0.2~0.4%。根據(jù)中國地科院(張毓爽、周咨)對顯微煤巖類型的分類方案,區(qū)內煤層均為絲質亮暗煤。
區(qū)內煤變質程度低,各煤層鏡煤最大反射率(R0max)除極個別點大于0.557外,一般均在0.4-0.5之間。煤屬煙煤1變質階段,即長焰煤階段。
2)化學性質與工業(yè)性能
根據(jù)本次資源儲量核實所利用的鉆孔煤芯煤樣化驗資料分析整理,礦區(qū)內各主要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見表1-4-4。由表1-4-4可知:
(1)Ⅱ-3煤層: 毛煤水分10.21~12.84%,平均11.37%,浮煤水分9.22~10.83%,平均9.88%。毛煤灰分9.42~38.95%
區(qū)內煤變質程度低,各煤層鏡煤最大反射率(R0max)除極個別點大于0.557外,一般均在0.4-0.5之間。煤屬煙煤1變質階段,即長焰煤階段。
2)化學性質與工業(yè)性能
根據(jù)本次資源儲量核實所利用的鉆孔煤芯煤樣化驗資料分析整理,礦區(qū)內各主要可采煤層的煤質特征見表1-4-4。由表1-4-4可知:
(1)Ⅱ-3煤層: 毛煤水分10.21~12.84%,平均11.37%,浮煤水分9.22~10.83%,平均9.88%。毛煤灰分9.42~38.95%
,平均23.57%
, 浮煤灰分4.87~5.42%,平均5.13%
。毛煤揮發(fā)分36.77~49.28%
,平均43.33%,浮煤揮發(fā)分36.77~38.74%
,平均37.96%
。毛煤硫分0.31~0.57%,平均0.45%
。Ⅱ-3煤層為中灰
、特低硫、高揮發(fā)分煤
。
(2)Ⅲ-1煤層:毛煤水分8.69~10.95%
(2)Ⅲ-1煤層:毛煤水分8.69~10.95%
,平均9.87%,浮煤水分2.41~11.15%
,平均6.88%
。毛煤灰分4.44~12.82%,平均7.70%
,浮煤灰分2.72~4.75%
,平均3.89%。毛煤揮發(fā)分35.09~38.35%
,平均36.99%
, 浮煤揮發(fā)分35.86~39.96%,平均37.82%
。毛煤硫分0.26~0.63%
,平均0.40%,Ⅲ-1煤層為特低灰
、特低硫
、高揮發(fā)分煤。
(3)Ⅲ-2煤層:毛煤水分7.70~10.87%
(3)Ⅲ-2煤層:毛煤水分7.70~10.87%
,平均9.92%
,浮煤水分2.41~10.60%,平均7.28%
。毛煤灰分6.13~18.77%
,平均9.67%
,浮煤灰分3.58~10.28%,平均4.76%
。毛煤揮發(fā)分35.18~39.53%
,平均37.82%,浮煤揮發(fā)分36.54~40.67%
,平均38.12%
。毛煤硫分0.26~0.55%
,平均0.38%
,浮煤硫分0.27~1.33%,平均0.63%
。
Ⅲ-2煤層為特低灰
Ⅲ-2煤層為特低灰
、特低硫、高揮發(fā)分煤
。
(4)Ⅳ-2煤層:毛煤水分7.20~19.46%
(4)Ⅳ-2煤層:毛煤水分7.20~19.46%
,平均10.58%,浮煤水分4.76~10.37%
,平均8.05%
。毛煤灰分4.18~19.44%,平均8.14%
,浮煤灰分3.37~4.81%